张之洞(1837-1900),字孝达,号香涛,直隶南皮(今属河北)人。清末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。咸丰二年(1852年)16岁中顺天府解元,同治二年(1863年)27岁中探花,授翰林院编修,历任山西巡抚、湖广总督、军机大臣等职。张之洞创办了自强学堂、三江师范学堂、广雅书院等。与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并称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”。
铁门坎、龙洞山、白雉山、尖林山、象鼻山、狮子山、尖山和管山携手并肩而立,连绵起伏,体态多娇。旗扬炮吼,车辆飞驰。这就是大型的现代化矿山大冶铁矿。说起大冶铁矿,人们不能不想起一个人——张之洞。
大冶铁矿之开采,自三国•吴•黄武五年始。晋•宋•梁•陈,唐宋亦于此置炉烧炼金铁。黄巢、岳飞也来此炼过兵刀。明朝朱元璋置兴国冶,铁山便是兴国冶官铁的主要产地。然而直至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张之洞设立“大冶矿务局”,采用近代技术开采大冶铁矿,铁山才成了我国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矿山,而举世闻名。
张之洞采矿办厂,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、自立。所以毛泽东说:“讲到重工业,不能忘记张之洞。”铁山人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,在城区中建立了“张之洞广场”,广场总积为3800平方米,广场中央,矗立着高大的张之洞铜像,在矿区还建起了“张之洞公园”。
张之洞一生跨越道光、成丰、同治、光结、宣统五朝,活动范围涉及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外交、教育等领域。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革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、时人称他“能以一身开天下风气、而不为风气所转移”。张之洞为官讲究操守,不为世风左右,倡廉反贪,廉洁操守,可谓始终如一,对当时腐败骄奢的官场有一定的纠弊之功。
张之洞为官40年,位极一品,按照正常体禄,也算家道殷实,但他平生好施予而不喜奢侈,请客宴会,送礼赏赐,都是用自己的体禄,所以常常手头拮据,年关拿东西去当铺以解燃眉之急是常有的事。当时,湖广一带流传着一个歇语:“张之洞当皮箱过年一一习以为常。”武昌一些大当铺见是总督衙门拿来的皮箱,信誉有保障,也不开箱看里面是什么东西,每只箱子都给200两银子。开春后手头宽松了,张之洞必会派人用银两赎回皮箱。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。
张之洞在自我评价时说:“平生有三不争,一不与俗人争利,二不与文士争名,三不与无谓争闲气。”其中所蕴含的不争思想,体现了其清正廉洁、淡泊名利的精神和操守。更令人敬佩的是,这位大吏还以不惜花巨资建学校、工厂等著称于世,他一生经手等建官办的新式企业无数:在广东,筹建的官办新式企业,就有枪弹厂、铁厂、枪炮厂、铸钱厂、机器织布局、矿务局等;调任湖广总督后,他以武汉为中心,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,并开办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。大冶铁矿便是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所建,光绪十六年夏,张之洞把补用知县林佐、李增荣调来大冶,委派五人驻扎天山铺,开始圈购矿山山地及厂房建筑工程用地。接着矿局便在铁山营造了办公室、机房、电报房、宿舍、营房。同年十月,张之洞又委派林佐等人兴修铁山至石灰窑的运矿铁路。同时在江边修建装矿友码头,在下陆修建机车修理厂,并委派张飞鹏开办大冶王三石煤矿。光绪十八年(1892年),大冶铁矿正式投入生产。
“为官四十多年,勤奋做事,不谋私利,到死房不增一间,地不加一亩,可以无愧祖宗。”这掷地有声之言,自古至今,有多少官员敢这么说?力了实现“公利”理想,在自身的思想和实践中,张之洞始终推并践行务实的个人风格。以利国为本,利己为末。他叱咤一生,在千难万险中,不以权私,律己为民的形象水远留给了历史,不仅是当时官场的精模,对当下为官者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。
(报送单位:铁山区纪委监委)